追问,让语文课堂更富情智——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有感
- 资源简介:
约4900个字。
追问,让语文课堂更富情智
——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有感
玉环县城关第一初级中学张海燕
【摘要】两次执教《端午的鸭蛋》,我深切地感受到:追问是引导学生远离肤浅疏漏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追问,能使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得到智慧的启迪、情感的丰富、素养的提高和生命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更富情智。
【关键词】追问意义误区策略
新课程改革,激励着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不断创新。有效教学研究的兴起,更将新课改推向成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知识越问越多,思路越问越清,问题越问越明。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它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在前问基础上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在追问中思索,在追问中内化,在追问中沉淀,我们的课堂,也会因为追问追出一片精彩。
一、对比中明意义
三年前,第一次执教《端午的鸭蛋》,我抛出了四个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接到第一个问题,学生迅速地浏览第一段,找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和“挂鸭蛋络子”等八种风俗,遇到遗漏,学生纷纷举手补充,场面非常热闹。遇到第二个问题,学生们仔细的阅读课文,找齐了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的鸭蛋特点。当问及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时,学生除了鸭蛋好吃外,再也挤不出另外的内容。回答语言的特点时,答案五花八门。我一再催促与灌输,最后,硬塞给学生平淡而有味,口语色彩浓厚,有淡淡的幽默的语言特色。整节课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浅表回答的热热闹闹,要么是停滞状态的死气沉沉,学生的思维得不到丝毫训练,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那么,教师要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使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呢?我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同样的四个问题,因为巧用追问,使呆板的语文课堂高潮迭起,碰撞出朵朵智慧的火花。
(一)追问,激活思维
疑问,是启发思维的导火线,疑问与思考是一对孪生姐妹。“疑”是“思”的驱动力,无“思”就不能释“疑”。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在释疑当中主动探求知识,激活思维,迸发灵感。如学生回答八种风俗后,我及时地追问,(追问一)哪些风俗详写,为什么?
生: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因为这两种风俗是“我”家乡特有的。
师:对于别处没有的,别人不熟悉的事物要详细介绍。
生:挂鸭蛋络子,因为鸭蛋是本文的重点。
师:文章的重点当然要详写,回答得真棒。(追问二)既然文章的重点是鸭蛋,为什么要写端午节的风俗?
生: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师: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也是必须的。
生:我认为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是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
师:从写作手法上看,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生:从汪老的其它文章来看,他的行文风格比较闲适自由。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好课是问出来的。在教师有意识的追问下,不仅能促使学生远离肤浅、粗糙的回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达到了情理交融的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