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岳阳楼记》背后的精神世界——《岳阳楼记》备课参考
- 资源简介:
约3040个字。
探究《岳阳楼记》背后的精神世界——《岳阳楼记》备课参考
南京九中弘光徐志耀
如何上好《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文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我本人也多次上过此课,感觉到如果简单地分析字词,强调作者的精神是无法表现出文章巨大的精神价值的。但如何让学生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精神价值也同样是一个问题。本学期在上这一课时,我采取的方法是选取几个切入点,以此来把握文章内容、描写方法和精神价值。下面我就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分析的角度与内容,希望以此展现《岳阳楼记》背后的精神世界。
一、“异”。
我认为,范仲淹就是扣住一个“异”字来写洞庭湖。在他的笔下,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段描写所表现湖水的宏伟气势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反复出现,的确是“前人之述备矣”。然而,范仲淹还写出一层前人没有写出的境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出了一个景物的变化无常,也就是“异”。正因为变化之“异”,所以洞庭湖才会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才会使“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景物之异使情感有“异”。
他笔下的阴雨连绵之时的洞庭湖,狂风肆虐,巨浪翻腾,作者在其中既从正面表现出湖中波涛汹涌的险恶场景,也从侧面对此进行渲染,表现出洞庭湖变幻莫测的景象,令人感觉前途茫然,不知方向。下文“去国怀乡,忧馋畏讥”的议论,也就把怀才不遇,悲愤孤寂的士人形象显现出来了。在悲凉的心情之下,身处永州的柳宗元,在“悄怆幽邃”的心态下,看见清幽的小石塘也会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何况满目凄风苦雨呢?这自然令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而他笔下的晴空万里时的湖面则是风平浪静,文中从白昼、夜晚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如此一变,让湖中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平静的湖面就是人内心的写照,而人的内心的平静是因为“宠辱偕忘”,忘掉了自身的荣辱进退,寄情于山水之间,才能“其喜洋洋者矣”。此刻的士人,如陶渊明一般“忘怀得失”,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众所周知,范仲淹并非到过洞庭湖,也未登过岳阳楼,此时他的描写主要是根据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而想象,也许其中也有他家乡太湖的影子,但实际写得是个人的感触。他笔下的洞庭湖的两种大相径庭的景象,正体现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异”。但“异”中有同,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都是表现政治失意者的心态。他们或怀才不遇,悲愤孤寂,或忘怀得失,独善其身,只是他们面对个人处境的心态有“异”。这一处境也正是作者与滕子京的处境,也在前人的诗句中反复出现。
但本文之所以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其不仅表现出了这些“已被前人写尽”的情感,而是作者在其之上又生出一层新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超越以往的崇高精神。而要理解这一精神境界,就必须联系到了我所归纳的第二个角度——“忧”。
二、“忧”。
一个“忧”字贯穿全文。文章开头写作缘由,“谪守”二字已经暗示了滕子京心中之“忧”。而文章中间三节写景,其核心也是表现“迁客骚人”心中之“忧”。此地“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正是“巴山楚水凄凉地”,被贬的士人或“满目萧然”,忧心难去,或“宠辱偕忘”,借酒忘忧,在以不同的心态来面对自身处境之“忧”。
但作者的忧与前文所表现的“忧”截然不同,他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化解个人的忧愁,而用“进亦忧,退亦忧”指出自身的责任,进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