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节日》教案
- 资源简介:
约3620字。
生命的节日
上海市番禺中学 顾维坚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咀嚼,感受语境,体味深意;培养信息筛选整合、概括归纳的能力。
2. 感受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不认命、不放弃的强大精神力量,引领学生认识人生、关注社会,带着悲悯情怀去热爱生命,积极生活。
说明:
《生命的节日》一文围绕着一对农村父子,记叙了他们试图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煎熬和奋斗历程。作者运用大量丰富细腻的人物和细节描写,在揭示他们身上的坚忍不屈精神的同时,也把农民这个社会群体所承受的巨大物质和精神的苦难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在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的同时,还更多地会激起对苦难、对命运的一些思考,对他人,对自己,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思考人生。因此,通过本文教学进行语文知识的认知学习,更让行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对生活有一些真实的感受,体悟一点主人公父子身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无疑是十分及时、必要和有深远意义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结合文体特点,以具体词句为载体,在整体把握基础上,落实信息筛选整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目标。
2. 引领学生对文章所演绎的思想逐层深入理解,在情感上由感动向悲悯层层推进。
说明:
本文是篇相当典型的记事抒情散文。高三学生正面对高考,以典型文章为范本,进行阅读训练,一贯是高三教材教学的立足点,所以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抓住细节从各个环节突破的能力成为课堂的重点要求。
由于本文的主人公为一对父子,而很多的细节读到的都是父亲为儿子承受的苦难,所以很多时候,“父爱”就成为读者的第一感受,而忽略了在这些苦难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意义,包括对中国农民的坚韧不屈忍辱负重美德的弘扬。文章最震撼人的是对整个中国社会农民生存状态的投影,以及由之而来对二元化行政体制的拷问反思,因此引领学生由正确解读文本向深入解读文本发展,成为本文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