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改之我见
连城县朋口中学 江群清
郭沫若老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而传统教学下的学生知识获得主要靠"机械记忆"、"题海战术"、课后"大补"等措施。学生基本上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其实际效益就是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而无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变,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一场革命。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再也不能包办了。教师需要摆正与学生的关系,把学生大胆地推到研究性学习的第一线,而把自己变成"顾问""参与者""协作者""指路者"。笔者在理论学习中感触颇深:我们要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从"书中学"到"做中学",变"教书"为"铸魂",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要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发挥。笔者认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权利的下放",可以使学生真正得到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可从转变教学方式入手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美,进而喜欢老师——亲其师则信其道,并且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和开展竞赛等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创设主动开放的学习空间,下放学生学习的权利。
教师应尊敬学生、启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隐藏的独特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特性。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认为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笔者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提出让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几点做法:(1)给学生选择语文学习内容的权利。(2)给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3)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4)给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权利。在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