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窘境,及窘境的背后
易军
权衡良久,一声叹息,不得不以“左右为难”、“无所适从”这两个词作为发篇之语。
的确,课改,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学生思维活跃了,发言积极了,积极性提高了,交流与表达也丰富了。但就教学层面而言,语文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课改推进到现在,旧的观念和教学方法这一座冰山仍旧岿然不动,而新的观念和方法又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雷声过后,课改的的雨点落下来,似乎精神已经魂飞魄散,只余一些外在的皮毛,稀拉零散,点点缀缀,堪可遮羞。很多的高中语文课,赚了吆喝,误了学生,看似热闹,实则效果甚微,已经是异化成了初中的深度、小学的形式。优美的课件,闪烁的荧屏、肤浅的讨论、演艺式的参与、做秀的问答,似乎预告了从此往后,语文界诞生优秀教师的新希望,将寄托在电脑或动画专业的人士身上。而语文教师本身经历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素养,反倒成了丑媳妇,不敢拿出来见人,否则就要贻笑于大方之家了。
就时间安排看,一个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任务是相当艰难的。它注定了语文教学只能快速地往前跑,速度是第一要务,“赶课时”成了语文教师的口头禅。时间紧迫,内容繁多,这样一来,顾此失彼,是语文教师无法逃避的伤痕;厚此薄彼,是语文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语文老师的基本战术,是游击战争的策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阵地战、攻坚战,没有哪几个语文老师耗得起,也相信没有几个语文教师舍得消耗。国家规定的进程要求,我们除了遵从,无法规避。学生的时间,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再给学生强加语文的课时,一则于心不忍,二则实在水泼不入,针插不进。而三年的初中课改,打下的基本上是一个“大”语文的底子,到了高中,迫于考试,我们又不得不把这一成果,拉回到 “小”知识的轨道上来。这样,一个严肃而重大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课改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到底在“大语文”和“小知识”之间,杠杆该往哪边压,天平该往哪边倾斜?教改的趋势,引导着我们往“大”语文的方向扩展推进;现实的环境与考试的机制,又逼着我们往“小”语文的方向压缩退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问题可能不是一个很严谨的问题,也很可能没有明显的尺度和刚性的标准可以衡量和判别。但它决非一个伪问题,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问题具有方向性和分水岭的价值。在以往语文课时相对宽裕、考试标准较为明确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可以遮盖得住,其矛盾,会以一种比较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现在,这个问题的解决,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让人懊丧和惭愧的是,因水平有限和资料、文献的不足,对“大语文”教学和“小知识”教学,笔者无法赋予明确的内蕴或硬朗的定义。根据教学实际中的感悟和反思,笔者认为:“大语文”式教学大体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⑴从整体把握课文 ;⑵从情感上体会课文; ⑶从文学上欣赏课文; ⑷在合作学习中批判课文; ⑸评判上,通过“听、说、读、写”考核学习的效果。因此,“大语文”式教学, 要求学生充分地思考、灵活地运用、积极地探索、踊跃地参与。而“小知识”教学,也有以下的特征:⑴过于重视字、词、句 ;⑵过于重视记忆和背诵 ;⑶力求精确、完整地解析语文; ⑷过于关注语法和词类。这样,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低层次的简单的重复记忆上。这种枯燥、板滞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荡然无存。而选文那种浑融圆润的整体美,也被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