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二中语文校本选修教材(写作领域)
高中话题作文指导(约15万字)
主 编: 程 鸣 项金华
副主编: 江蓓华
编 写: 程 鸣 项金华 江蓓华
审 阅: 吴 渊 洪光文 方瑞华
策 划: 胡志飞 吴新霞
校 对: 江蓓华
前言
略
上篇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要求
第一章 符合题意
一、考点阐释
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一)准确
所谓准确,是指能够把握题目的要点,确切理解题目的含义。无论哪种形式的作文题,题目和材料中都隐含着命题者的基本意图,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扣住“选择”,更要注意修饰语“心灵”,“心灵”的内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故“心灵的选择”实际是“内心、精神、思想等的选择”。可是,有的考生大谈其物质上的选择,谈选择书籍、选择学校、选择朋友等等,这些均不符合题意。
(二)全面
所谓全面,是指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的题干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信息:(1)要写生活中遇到、见到、听到的,不要编造虚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2)要写触动心灵的选择,不要写一般的与“心灵”无关的挑选;(3)要紧紧围绕“怎样选择”“如何选择”“选择过程”“选择结果”等构思行文。否则就容易偏离题意。
二、话题作文指导
(一)话题作文要有“话题意识”
话题作文的“要求”或“说明”中一般都有“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字样。这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限制条件,也是在提醒考生要有根据话题涉及的范围立意、选材、谋篇成文,即有“话题意识”。
高考作文的“话题意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吃透话题含义。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话题 “规则”, 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和章程,不等于“束缚”、“习惯”、“裁判”、“道德”等。2001年高考作文全国卷“诚信”这个话题,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有些考生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良心、信服”等等,还有些考生只抓住艄公“有弃有取,有失有得”一句话作文,均不合题意。
二要明白话题范围。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是“心灵的选择”这就有别于“选择”;上海作文题“面对大海”,也有别于“大海”;2001年高考明确规定“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出离了这个范围,就偏离了题意。如要求以“假如生命可以轮回,你将选择怎样的生命方式”为话题作文,虽然是假定,但仍是一个规定,不可以违背。可是有的考生却在文章中谈生命轮回不科学,生命不能轮回等,这就脱离了题目的范围,造成文不对题。
三要弄清“注意(或要求)”。“注意”是作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们掉以轻心。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注意”有四项:(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标题自拟(4)不少于800字。前三项提供了自由空间,审清了才能充分展示个性;后一项是限定条件,审清了才能避免因字数不够而失分。
四要围绕话题选材。根据话题范围确立文章主题之后,还要精选材料,充分表现主题,才算真正符合题意。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一点,文章开头也能抓住话题,但主体部分却不能围绕中心行文,这也是不符合题意的表现。例如,2001年高考河南一考生在《不该丢弃的“诚信”》中写道:
寓言中的青年,在险象环生时选择了抛弃“诚信”,这是一个错误。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抛弃“诚信”的他,还怎样面对自己和别人呢?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他首先要是一个“诚信”的人,即要诚实、守信,不欺不诈。不然,他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成功也就无从谈起。记得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每向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