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张培刚:经世济民赤子心
- 资源简介:
约3630字。
张培刚:经世济民赤子心
秦葆
【个人简介】
张培刚,生于1913年,湖北红安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生前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此外,他还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
20世纪40年代,张培刚凭借在哈佛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奖“大卫•威尔士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华人在经济学领域所获的最高级别奖项。
哈佛学成后,张培刚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环境影响,他近三十年远离学术研究。改革开放后,他争分夺秒地著书施教,对于当时我国普及和传播市场经济知识、转变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发挥了先导作用,并培养了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和中青年学者。
2011年11月23日14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去世。他的离去,在国内外立即引起广泛哀恸。
命运多舛却从不埋怨
【素材回放】
“南有张培刚,北有马寅初,两人都对中国的发展作出历史性的知识贡献。”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这样评价张培刚。
然而,这位令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学家为之脱帽致敬的经济学家,正当壮年、最富创造力的30多年里,却是在养牛、种地、盖房子中度过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培刚受到了冲击。随后的十余年中,他先是手持沉重的洋镐修补马路,后来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农场,在菱角刺和蚌壳碎片成堆的湖田里参加过围湖造田劳动,还曾在湖畔放过牛,但是无论哪一样,他都干得格外认真,被当地农民称为“戴着眼镜的农民”。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礽曾经说,张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旋即泯灭了。
由于和西方的隔绝,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张培刚并不知道发展经济学在国外悄然兴起。1956年,两位智利学者来到北京,要求见Pei kang Chang(张培刚)。接待者不知道谁叫“背钢枪”,辗转找到武汉,才吃惊地知道工地上的基建主任便是。
就在不少经济学家为他唏嘘叹息时,张培刚却坦然豁达。谈起做基建主任的经历,他略带自豪地说,1957年修长江大桥投资6000万,华中工学院第一期工程就有1400多万,这么多钱都由他统筹,“在这方面他们是信任我的,觉得我不会贪污”。
【素材点拨】
这位令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学家为之脱帽致敬的人,在正当壮年、最富创造力的30多年中,是在养牛、种地、盖房子中度过的。然而,他并没有因饱受磨难而埋怨上天的不公平,张培刚先生乐观的生活着。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悲观的人有很多,他们把眼前的困难看作是一个个绊脚石,他们怨天尤人,整日忧声叹气,在他们眼里,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是灰暗的。我们能够经常在报道上看到:有中学生因考试失利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年轻人因工作不顺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有中年人因生活的举人压力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人就是因为太悲观而失去生命。为何不学着乐观一点呢?无数事实证明,乐观使学习变得更优秀,悲观是学习变得更落后;乐观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悲观使生活变得更乏味;乐观使人生变得更精彩,悲观使人生变得更无味……沉浸在悲观中的人们啊!请你们醒醒吧!乐观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