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职责意识和真诚平等构建和谐互信的关系——谈班主任家访
- 资源简介:
约4370字。
用职责意识和真诚平等构建和谐互信的关系
——谈班主任家访
王东杰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家庭的复杂性日益增强,高中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也就更加复杂,其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关键。要想从根本上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的发展,把教师的职责做好,就必须和其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取得互信,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保持良好的互信关系、有效引导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是家访。
一,家访的必要性
人们常说:“有什么家长就有什么孩子。”换个角度,有什么孩子也大致能看出什么家长。现在的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存在着强大的落差,他们自信、个性,行为上追求独立,对家长和老师有强烈的防范意识,而生活上极大依赖家庭,普遍缺乏学习毅力,缺乏生活逆境锤炼,不懂得亲情和感恩,虚荣,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盲目从众心理强(甚至包括穿戴发式、男女交往、对人物和问题的看法等等),个别受家庭特殊性而心理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和社会脱不了干系,但主要是由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家长教育造成的。因此,班主任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的家庭表现及其相关问题,才可以从心理和思想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而很多东西是不能通过电话沟通和学校面谈能挖掘和掌握的(特别是有些家长虚荣等原因不愿意说的情况下,自己观察更准确)。而且,通过观察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以及在和家长闲聊过程中能了解很多学生及其家庭的真实情况,把握学生更为准确。特别是发现个别问题学生(特殊家庭的居多)和个别学生出现异常情况(家庭新近出现状况或个人有情况的多)的时候,探究根源是教师必需的工作,而家访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在的很多家庭对教育孩子并不是很懂,他们往往在小时候娇惯孩子或疏于管理,到了大的候才发现孩子的问题,而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缺乏必要的认知理念和引导策略,不懂孩子心理,管不住孩子(不让孩子信服),加上生活和消费观念不当和只信孩子不信老师,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及时沟通和引导家长从而形成家校针对学生教育的统一思想显得很重要。甚至班主任在缺乏家长配合情况下,掌握家长的思想意识,也对尽可能的履行教师职责来教育学生有极大的裨益。
同时,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既能向学生家长面对面地宣传教学教学的发展思路,又能就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家长对工作思想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同时,教师通过家访能及时掌握家长对自身工作中的要求与建议,在细微之处发现自身甚至班级存在的问题,积极弥补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高班级管理效果。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通过甲方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了解家庭状况,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也让家长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
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家访工作,是因材施教全面搞好教学管理和班级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家访的态度和方法
家访是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去作本职工作的一部份,不是走形式,更不是去恩惠或高姿态的探访,因此,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抱定服务于民、做教育公仆信念,以真诚和平等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和家长,甚至要不卑不亢。其次,家访要有针对性,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来掌握第一手材料而带着问题去。再有,家访要事先打招呼,不能给家长添麻烦,更不能突然袭击。
家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讲究艺术,可以轻松聊家常来构建和谐的气氛而切不可漫无边际地闲聊。交谈中要开诚布公,经常站在学生和家长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学生和家长,有时必要的真情流露往往有出乎意料的说服力,甚至公开承认自己工作的失误和问题,虚心接受意见,树立一种开明、民主形象。这是教师所应有的风采,更是人格力量的一种体现,更有利于形成互敬互信关系。对于一些带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观点,教师不能迎合家长,要坚定立场、耐心细致地从学生年龄段心理特点、发展趋势入手,阐明观点,引导家长改变片面的观点,起到间接教育作用。对一些学生身上的问题,要着眼于未来,常作不息,消除隐患。
针对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性这种现象,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并及时引导家长的认识,将因反复而可能带来的隐患消除于事态之前。
家访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家长的教育认知及时引导家长教育思想和方法,形成多方合力,统一思想和步骤。在当代家庭中“代沟”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阻碍了子女与家长的交流,也妨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作为教师,一方面应提醒家长注意自己的形象,改变粗暴专横的作风,增强对于女的信任,主动与子女多交谈;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大胆面对家长,消除他们心中的积郁,正确对待长辈的批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