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课堂实录5
- 资源简介:
约3190字。
《诗经•蒹葭》课堂实录
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 李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歌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播放幻灯片1,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
师: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文学神魔,它就是古典诗歌,我国的古典诗歌佳篇如林,你们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吗?(生:《诗经》)《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古典诗歌的源头清水,她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刚才大家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里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改编而成的《在水一方》,听起来是那样婉转悠扬。和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师板书课题)并解题:“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二、走近《诗经》(播放幻灯片2)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被儒家奉为经典,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歌辞舞曲。《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 被称为《诗经》“六义”。
2、介绍“赋、比、兴”的基本知识。(播放幻灯片3)
“赋”:(铺陈直叙)举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比喻)举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举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播放幻灯片4:1.深情地诵读,感受诗的音韵美 2.细腻地品读,领悟诗的意境美 3.优美地解读,再现诗的画意美 4.丰富地联读,体会诗的个性美)
四、“深情地诵读,感受诗的音韵美。”(播放幻灯片5: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茫茫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