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第一模块文言文阅读四:文言文翻译最易失分的表现ppt
- 资源简介:
课件共18张,文字资源约3080字。
二轮复习 第一模块 文言文阅读四
文言文翻译最易失分的表现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明史•郑濂传》)
示例2: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爰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爰盎晁错传》)
二、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不翻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不够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渶)家者,遣人索之。渶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
三、脱离语境,孤立翻译
在古文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脱离语境去翻译具体句子,往往就难以准确。
示例4:(原平)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宋书•郭原平传》)
示例5: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元史•列传十四》)
四、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清晰连贯。
示例6: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示例7:王韶病卒,高祖言甚凄怆。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五、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影响句意的理解。
示例8: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六、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要字字落实。许多考生,对有些实词、虚词等意义未认真落实,以致句子翻译不到位。
示例9: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新唐书•韩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