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课题《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子课题
《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
研究方案
一、 问题提出
首先,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首先是顺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语文人格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注意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日本强调“心的教育”,实施个性教育。前苏联则强调“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尤其看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求铸造完善充实的人格实体。我国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便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学生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忽略儿童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学生健康人格,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走向。
其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可见,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
再次,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是教育现实的迫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换句话说,也就是语文教学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培养人,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这是为语文教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工具性一说来解释语文教学的性质。语言是工具,这诚然不错。但语言又不仅仅是工具,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唯有人类才有语言,才懂语言,语言构成人的最直接的象征(符号),它直接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因而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和人性特点的,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于漪老师在理论研究、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 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 主张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但如果我们去审视一下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会发现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