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9350字。
学科名称 大学语文 授课教师 亓 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08级五年大专
课题 《垓下之围》
教学目的
1、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自主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经典文学作品,感受著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3、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辨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 计划课时 3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学会自主分析人物形象。
2、 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课前准备与教具 教材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示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及进程(可添加附页)
见附页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案
教学内容及进程(可添加附页)
见附页
作业
复习本课,预习《前赤壁赋》。
板书或课件设计
见课件设计
课后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史记》由初步的认识,能够做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科学、辨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讲读过程中,学生被司马迁所描写的场景深深感染,对项羽这个悲剧人物报以深深的同情。完成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案
附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我想大多数同学都下过中国象棋吧?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条——楚河汉界(学生齐答)。那楚河汉界缘何而来呢?源于一场战争——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形成了长期拉锯的局面,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议和,中分天下,约定以鸿沟为界,东为楚,西为汉,于是就有了楚河汉界。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生动地描写了一场战争,更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项羽这个人物。特别是在《垓下之围》中,更是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多侧面。
二、司马迁与《史记》 40‘
1、《史记》的作者及成书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