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望子成龙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9180个字。
成都市望子成龙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cuān)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zè)歪了一下。
B.老妇人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鞠(jū)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颤(chàn)巍巍地走了。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sè)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qiè)。
D.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sù)地流下眼泪。
2.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D.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英法联军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C.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
D.小英在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的舞姿征服了评委,获得了一等奖,全家人简直乐此不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B.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连词,因为。)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指理想社会。)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见渔人,乃大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对联、题名并篆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闻之,欣然规往
C. D.
寻向所志,遂迷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如在叙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的语言含蕴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
B.选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句,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C.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