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班级文化的创建
□干方田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325023)
【内容提要】“班级文化”作为新兴的概念,已受到较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理论建设上探讨者已经较多。本文主要是针对我校实践,从优化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创设健康的班级人际环境和集体舆论环境;积极有序地开展班级各类集体活动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和运用这些理论。
【关 键 词】 班级文化 制度文化环境 班级人际环境 集体舆论环境
【正文】
“班级文化”说到底是校园文化的缩影。从文化的角度讲,班级文化是班级社会的一种现象,是“由班级师生在班级教育环境中,通过教育教学以及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式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系统”。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极大的影响。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马克思在评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教育观点时也讲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的好坏,完全决定于环境与教育。”一个好的班级往往会对学生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学生刚进校时,并不是每个班级都好,她需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共同领导、管理,每位学生的齐心协力。
为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中,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利用班级文化的影响,将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心理环境、活动环境之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实践中,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
“班级物质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主要是指教室的自然环境,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教室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一个文明、整洁、优美的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相反,教室诸如卫生很差、桌椅摆放不整、墙壁乱涂等,我们一节课乃至一天的心情都会不好。记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强调过这一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