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艺术》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2830字。
《爱因斯坦与艺术》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本的关键句的方法提高学生理清结构归纳主旨的阅读能力;
2.使学生懂得记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3.借助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 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融叙述和议论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难点:1.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道理。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思考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这个问题较难,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关于作者
赵鑫珊,当代作家、哲学家。至今为止,出版过四十六本书,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哲学与当代世界》《哲学与人类文化敝人类文明的功过《人类文明之旅》《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普朗克之魂》《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建筑面前人人平等》《希特勒与艺术》等。
2、 关于爱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作为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00年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问世。这一年,他相继发表了3篇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是著名的“相对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奇迹,联合国确定这一年为“国际物理年”。
3、 解题
爱因斯坦与艺术这个短语是什么结构?这样一个标题结构说明什么问题?
并列式,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一类人的代名词——科学家。所以标题揭示文章内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Q:在你的印象中,科学与艺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脱口而出:"死亡就是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