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5980字。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黄欣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 10100110138)
一、 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为沪高中语文教材(试验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此单元的主题是人我之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亲密的联系,需要理解和包容。真诚的交往使人温暖,相濡以沫的扶助令人感动。最后的常春藤叶实际上是老贝尔曼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画的一片叶子,是他一生的杰作,也是比任何一幅作品都要伟大的画作。尽管小说并没有专门描写老贝尔曼作画的情节,却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用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因此对欧亨利小说在整体上能感知到出人意料的结尾的艺术特色。
三、 教学目标
1、复述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2、从小说描写的肺炎肆虐、艺术气息浓厚的社会背景、老贝尔曼用生命完成杰作、琼珊重新燃起艺术的信念的角度,解读出课文对于艺术的三重主题: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3、找出文中的伏笔、铺垫,掌握小说三要素并能分析环境描写对烘托氛围、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4、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从小说描写的背景、老贝尔曼、琼珊的角度分别解读出课文的主题。
2、能找出小说的伏笔、铺垫,分析欧•亨利的结尾如何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 教学流程
1.导入
回忆学习过欧•亨利的哪些小说,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介绍“欧•亨利式”的结尾。
2.作者介绍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以情节取胜,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我们往往又被他笔下所写的小人物感动,他们或身世潦倒,或贫穷困苦,但身上总焕发着人性的光芒,让我们看到温情有力的一面。
3.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亨利的另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它又是怎样一个故事,单从课题上来讲,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回答预设: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怎样的叶子?为什么会是最后一片?常春藤有什么含义吗?
4.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叙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5.课文分析
(1)根据课题质疑,说说小说最让你震撼的情节?
学生回答预设:得了肺炎的琼珊要等到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