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知识点
- 资源简介:
约4860个字。
《〈孟子〉二章》知识点
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
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7.“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施行“仁政”)
8.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从国家外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从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从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9.文中最能表现“人和”的一句话是什么?(“人和”的实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事例:1、抗日战争,全国人民团结,经过八年艰苦奋战,取得胜利。2、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11.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
12.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磨难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2分)
由他们经受艰苦磨练而成就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2.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是(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和(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从个人成才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治国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