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金色花·纸船》相关资料并教学详案
- 资源简介:
约10570个字。
《诗两首》相关资料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土》、《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写作背景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中心人物是“我”,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显现其性格。
冰心,23岁大学毕业时,因为成绩的优异,获得了奖学金,并赴美国留学,这让她第一次背井离乡,在茫茫的太平洋上,望着离祖国离家乡越来越远的邮轮,心中满是孤独与惆怅,她非常想念母亲,加上途中淋了雨,生病了。夜晚,她梦见母亲摸她的额头,说:‘热得很,——吃点药吧。’梦中觉得药是橘汁的味儿。第二天热便退尽了。于是情不自禁写下了《纸船——寄母亲》。
三、整体把握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诗歌首先通过描绘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可爱,间接表现孩子所受的母爱的沐浴。接着通过抒写孩子回报母亲的几件事,进一步展示母亲对孩子深厚的爱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全诗想像丰富、新奇而美妙,把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人留下鲜活、深刻的印象。
《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表情朗读的能力。
②学习诗中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朗读使学生把握诗歌主旨;
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有一个婴儿即将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要把我带到地球上去了,可是,我是那么弱小,那么无助,我该怎么办呢?”上帝慈祥地说:“放心吧,孩子,我已经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你的降临,并且,她会用一生一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照顾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这位天使是谁呢?对,是母亲。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深情的呼唤。孩子又该怎样回报母亲呢?就让我们走进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圣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二)有一种爱不需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种爱默默无闻,那就是母爱;有一种爱,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并用心回报,那就是母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世界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金色花》里对母亲的深情倾诉。
(设计三)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如冰心、郑振铎、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早期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泰戈尔一直是我国读者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