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励志教育刍议
- 资源简介:
约2540字。
学校励志教育刍议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付新民
摘 要:励志教育就是激发和唤醒受教育者内驱力,使其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受教育者从精神上站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目的的教育。其基本逻辑就是能吃苦的人吃一时的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励志教育的实质就是赢家通吃,全面地激发和释放着学生的种种欲望。励志也需要设定合理的边界,安分守己、尽忠职守是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基本价值准则和基础。
关键词:励志教育 本质 形式与手段 利弊
时下,各级各类学校励志教育铺天盖地,甚至可以说是泛滥成灾,然而大家又集体缺乏反思。什么是励志教育,如何对待励志教育现象,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励志教育,就是教育者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受教育者内驱力,使其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受教育者从精神上站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目的的教育。
从本质上说,励志教育就是用受教育者的未来安全感、被爱感、成就感等作诱惑,让被作用对象以放弃眼下的衣食住行相对舒适,努力达到可预测的未来成功的行为,就是利用人渴望被爱、被尊重、成功等欲望并放大这些欲望,让受教对象生成强劲的动力,乃至变成一种信仰激励自己的生命。其基本逻辑就是能吃苦的人吃一时的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
从形式上说,学校励志教育一般是利用学校聚会,利用典礼仪式文化熏陶,通过团队情绪影响,营造温情气氛,然后通过孝道、责任、成功等话题,群体情绪 “感染”、暗示,大喊口号(比如三段式口号。好,很好,非常好!),通过同样的信息不断重复地加于脑中,把教育对象性格、价值观重新摧毁而再塑造。
事实上,励志教育就是以种种手段,暗示努力就能成功,一定程度上迷惑受教育者的判断能力,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从而调动其情感与情绪,激发内心的欲望,使人对成功由怀疑到深信不疑,不仅认同教育者传递的价值观,而且对其产生心理依赖、情感依赖。
励志教育之“励”,是勉励、激励,是激发和唤醒之励。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各类学校走廊、教室到处都是励志标语,尤其是初三、高三,那更是旌旗招展,有点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味道。什么一马当先,追求卓越!什么辛苦一年,收益一生。什么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什么为了最好的结果,让我们把疯狂进行到底,进更理想大学,铸更辉煌人生。在教育者惯常的思维逻辑里,好大学意味着好学历、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高收入,高收入意味着幸福的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