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 资源简介:
约4170字。
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紫金县育新中学 谢悦文
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确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近年来,中学生道德失范已不再是鲜见的现象,在一些方面甚至带有一定倾向性,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酗酒闹事、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赌博吸毒等等。这些道德失范虽是中学生中的个别现象,但它已经给学校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位班主任,现结合本校的实际和自身的实践,就初中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1、中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矛盾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极其复杂,心理学上称之为“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充满矛盾: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渴望理解与心理闭锁的矛盾;性生理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有效的解决,将诱发严重的逆反心理,再加上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竞争压力,使他们的心理变得相对孤僻和敏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团结协作能力较弱;自我期望值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低;自由权利意识强,责任义务意识弱。一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尊与自卑同在、理想与失落并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比较辨别能力弱,看待、处理问题往往显得简单、幼稚,遇到一些不良现象往往敏感好奇地随波逐流,甚至走向极端。近年来,校园心理健康问题、早恋问题、犯罪问题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不容忽视。
2、社会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域外道德观蜂拥而入,中学生面对多元化的道德观常常出现选择的困惑与道德的迷茫。尤其是前段时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出现了大量工厂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失业、农民负担加重、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成为他们道德失范的诱因,如偷盗、赌博行为的产生等。
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法制尚不健全,使政治生活领域中贪污腐败、权钱交易与经济生活领域内违规经营、假冒伪劣、权钱交易等现象滋生蔓延。诸如此类的社会不正之风的存在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道德形成,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发生动摇与困惑,导致道德失范。
再次,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使许多家长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家庭教育的缺位造成学生身上某些道德规范的缺失,如:普通认为父母为其所做一切是“应该的”,孝敬长辈的意识淡薄;自身的行为举止不文明;与人交往不懂得尊重他人;学习和生活中怕吃苦、缺乏诚信等等。
3、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已广泛渗透到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在网络社会中,正义、美善、邪恶与丑陋充斥其间,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大,消极影响也大。网上的“海量”信息客观上增加了中学生分辨是非的难度,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