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教时,约15000字,每教时之后附有检测试卷。
高二第四册语文期中复习(一)
期中复习共用3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药》《项链》《陈奂生上城》的主题一向见仁见智,需要认真把握。几篇课文的人物描写技巧十分高明,《药》《项链》的结构十分出色,都值得仔细学习。
非文学作品的中心意思往往以明确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或者可以通过归纳判断来提取。而小说的主题融合了多种意义,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更依赖于读者的直觉感受和体悟。
小说的主题,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以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示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还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如果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除了题材,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等,都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分析主题时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结构、语言和叙述角度,主题也会有所不同。
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一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取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就有可能正确揭示《陈奂生上城》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相的农民而已。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和情采风貌等,也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我们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就能顺利理解《药》的主题。
此外,分析小说的主、题,要注意运用我们的知识和艺术素养。小说主题的获取是作者和读者双向运动的结果。小说主题的正确获取,需要读者的努力。从一定角度看,读者不是主题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题创造的参与者。
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要注意对小说主题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分析,了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对这类小说,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来说明主题,都是不可取的。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体悟小说主题的
高二第四册语文期中复习(二)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这个单元鉴赏古代小说,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同时渗透一些中国小说发展知识,以适应本单元学习的需要。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倾向。作者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外貌、服饰、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描写方法。言为心声,其中人物语言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这个单元的四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都很成功,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诸葛亮、杨志、杜十娘等,无不栩栩如生,各具典型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誉。然而人物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又离不开语言、外貌等描写。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逢场作戏、迎合贾母、放诞无礼的形象,正好说明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对她的外貌描写,则表现了她的窈窕风骚,刁钻谄媚。
至于贾宝玉的痴狂乖张,潇洒英俊,善良多情,林黛玉的小心谨慎,聪明灵秀,体弱多心,都是通过语言、外貌等描写表现出来的。而作者写宝黛初会的心灵感应,感情相通,运用的则是心理描写方法。
《失街亭》以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是个一心追求幸福而被牺牲的妇女形象,她的性格特征主要是从情节的发展中,从她跟周围人物的关系中逐步被揭示出来的。作者把杜十娘同李甲进行对比刻画,以及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这对于塑造杜十娘鲜明的形象作用极大,不可或缺。
本单元的教学,要着力教好《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次之,另两篇课文指导学生自学即可。
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文学常识
1.曹雪芹(1715-1763) 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他是一位见多识广、才气纵横、琴棋书画皆能、诗词曲赋无所不精的小说家、诗人和画家,他的最大贡献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
2.施耐庵 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兴化白剧场人(今属江苏)。他根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写成长篇小说《水浒传》,内容描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情形,描写宋江起义
高二第四册语文期中复习(三)
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课文,丰富文言语感,培养文言素养。
2.理解部分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充实文言仓库。
3.在熟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这套教材的第一、二册,已编选了几十篇文言文,意在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些文言文,同时又都是古代散文。因此,本单元只选四篇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鉴赏古代散文,读懂文字是关键。只有在真正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鉴赏。一般说来,能流传至今的古代散文,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或立意高远,或形象鲜明,或语言优美。我们今天鉴赏古代散文,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二是古代散文的语言特点。在所选的四篇课文中,这两点都比较突出。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这两个重点,使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若干特点。
与本单元相对应,《语文读本》第三册也有古文单元,可以视为本单元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建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使之受到多方面的熏染和陶冶。另有一篇《怎样分析古代散文》的文章,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提出一些分析古代散文的具体方法。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仅供阅读和分析古代散文时参考。
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文学文化知识
1.表 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如《出师表》。
2.赋 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如《阿房宫赋》。
3.序 文体的一种,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写在文章前边的叫"序",在文章后边的叫"跋"。序可分为书序(例如《〈呐喊〉自序》)和赠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4.李密(公元224-278) 一名虔,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城县东)人。曾任蜀汉尚书郎,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
5.韩愈(公元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