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40个字。
《五柳先生传》教学随笔
赵德广
一、深沉的痛苦——理解《五柳先生传》的一把钥匙
世多目《五柳先生传》为陶渊明自况之文。梁萧统《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一文刻画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守志,唯以读书、饮酒、著文赋诗而遣怀的自我形象。”(《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文章写得平易自然,自由洒脱,而富于幽默感,使五柳先生那种适性而居,不拘世俗,不慕荣利的境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达到了一种自然适性、欢畅忘怀的境界。
由此看来,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欢愉的。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认为要理解好全文,必须看清楚文章背后所潜藏的作者的巨大的痛苦。只轻轻巧巧的将陶渊明看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云间仙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五柳先生传》中蕴含了作者巨大的痛苦。
(一)贫穷的压力。上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陶渊明的儿子营养不良,饿了几天,出门去看人家小伙伴们吃东西馋了,又被人家欺负、羞辱一顿回家了。回来后向陶渊明哭诉想吃东西和被人欺负的委屈,陶渊明会说什么?是呀,陶渊明会说什么呢?陶渊明能说什么呢?贫穷伴随、纠缠了陶渊明一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扣门拙言辞。”(〈乞食〉)“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其二〉)写生活的贫寒艰辛的诗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俯拾皆是。任何一个人,即便洒脱旷达如陶渊明,当腹中肠鸣,儿啼妻怨时也是没法“晏如也”的。李泽厚说得好:“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贫病交加的陶渊明恐怕不是天天都“如羲皇上人”的。生活的过程是痛苦的。暂时的欢愉适意可能会使人偶尔地忘却。但贫穷对人心灵的咬噬是无休止的。陶渊明的悲悯苦涩远远多于自适愉悦。事实上,陶渊明毕其一生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无法挣脱生死的苦痛和贫寒的困扰。他的《自祭文》这篇临终的绝笔通篇看似通达:"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最当执著的荣辱之念既已不存乎心,生死之悬附本当解开,但末了一句"人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