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00字。
《长亭送别》合作探究学习案例
□干方田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为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教师的点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我也尝试利用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在古代戏曲欣赏教学中,我们普遍还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重预设的结论轻学生思考过程,课堂强调接受和掌握,师生之间无所谓交往,学生缺乏必需的创造与多层解读,学生间也缺少互动、竞争,课堂气氛沉闷无智慧对话少生机活力。许多经典的戏曲语言对白失去了超越时空的光辉与美丽,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所需获得的审美体验情趣的培养,无从谈起。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重点是欣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欣赏戏曲,除了在反复朗诵中体味其意境,更重要的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对话,让他们自主获得精神体验,这种感性的复活恰是我们古代戏曲欣赏的教学目的,没有什么比获得体验更具意义。
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彼此配合、互动,既自主地完成自已应该承担的责任,又积极主动地融入小组整体中,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现将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叙述如下。
【案例描述】
一、教材分析
1、《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全剧的角度来说,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所以本课的教学着重于人物心理的分析把握,以及对于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感悟与体会。其主要的着力点为戏曲语言艺术的品味、评价和鉴赏。
2、鉴于本文的意境化抒情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长亭送别中的离情别恨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其难点是如何通过对戏曲文学语言音韵美、意境美、动作美的品味,来理解人物的心理,及其全文哀婉悯怅的感情基调,从而使学生产生艺术的共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由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本案例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2、感受理解人物的独特心理。3、感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品味学习古典戏曲的个性语言。
二、课文研讨(实录部分)
课前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文章的情节和相关背景。学生分小组自制多媒体课件,讲解背景和情节。
第一步 课堂上,学生代表根据自己的课件,主要以连环画为主,讲解《西厢记》的情节,并谈谈自己对其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