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26
- 资源简介:
约16590个字。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2.结合时代背景,激发情感体验,把握本文所体现出来的带有很深时代烙印的亲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
粗读课文,这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道理。
2.学会解读爱,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其实,我们生活中什么都可以缺少,唯独不能缺少爱,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如果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以及后来的悔恨,都表达了我对小兄弟的关爱。那么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爱呢?其实,一切打着爱的名义进行的尊严的践踏,都是对爱的否定。特定的时代,迟来的忏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震撼人心的亲情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
同学们,童年总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想,大家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可能提到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放风筝等。)
是啊,风筝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和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陈年往事——《风筝》,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幻灯出示并解决生字词。)
1.读完课文,请同学们试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示例:这是一个关于忏悔的故事。他很后悔他小时候阻止弟弟放风筝,剥夺了他童年时候喜欢玩的乐趣。这是一个关于误解的故事……
2.“风筝是春的使者!”我们放风筝时是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齐答自己的感受:应该是愉快的。)然而,作者“我”见到风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惊异和悲哀。)
3.“我”为什么惊异?
引导学生用原文语句回答: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
4.“我”为什么悲哀?
明确:见到风筝,“我”不禁睹物生情,不由想起二十年前埋下的让“我”深深忏悔的种子——自己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一幕,也就是践踏风筝的一幕。
5.童年是快乐的,回忆童年的往事却带给作者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请简单说一说。
(此处需要教师从各个角度进行启发诱导,可以让学生尽情表达,然后师生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对本文有一个总体感悟。)
明确:从手足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了让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作者的自省精神看,作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