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教案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1 22:27: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10字。

  《双桅船》教案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背景知识和鉴赏方法,解读朦胧诗《双桅船》,合作探究,并尝试解读其他朦胧诗,进行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把握意象。
  2.掌握象征手法。
  学习难点:
  1.朦胧诗主题的多样性。
  2.朦胧诗的现代性特征。
  学习过程:
  一、 自主阅读
  1.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67年中学毕业,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1971年开始写诗,在知青中传抄。1972年回厦门某建筑公司做临时工。1977年与后同成为朦胧诗代表诗人的北岛相识,并在创作方面受其影响。1980年入福建文联创作室。
  其诗具有抒情浪漫细腻柔婉的女性风格,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充满对价值寻找的渴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她的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的追寻、对传统的反思背叛和对人的价值的呼唤,深受当时青年的喜爱。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主要是指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江河、芒克、食指、王小妮等一批80年代初期青年诗人的诗。
  “朦胧诗”作为一股创作思潮,开始于1978年底北京的一个民间诗刊《今天》。一批诗人聚集在此创作诗歌,表现出与十七年文学完全不同的创作风貌。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原型,表现出典型的现代性特征。“相信未来”是朦胧诗普遍的信仰和时间意识,张扬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则是朦胧诗的内在本性,而建立在时间意识与主体理性基础上的修辞形态,则是象征性。
  3.象征手法 朦胧诗的创作方法主要是象征,象征主义依赖“意象”而不是单纯的形象(具象)、喻象来构筑诗意。意象比字面的含义更广泛,更深刻。例如,“拂晓,我们登上长城。”这是写实。“长城”是实实在在的,是此地而非彼处。“像黄河一样伟大,像长城一样坚强”,这是比喻,“长城”在这儿成了喻象。取“长城”的坚固、挺立而比喻坚不可摧。而 “万里长城永不倒”,很显然,这里的“长城”就不是实指,也不是比喻,而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