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720字。
随风潜入应以人为本 润物无声要关注未来
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得自己的幸福的一项崇高的事业,而不该只成为塑造适合社会的螺丝钉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今天的语文教学应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渐次完美,以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境界。换句话说,今天的语文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成长结合起来,把语文看作“人学”,一切从人出发,求得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完善,才会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才会让今天的孩子在明天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我们的祖国也才会有更富强美好的未来。
一、转变思想,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为童心铺设最亮丽真纯的底色
1、教改新使命促成新理念的产生
历史已经证明了把语文课等同政治课是语文教学的失误,语文教师的失职。单纯的“工具说”又错在使语言游离于思想感情而成为单纯的工具。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该很清楚:语言决不仅仅是工具、载体,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是人成为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不能割裂开来的。也就是说政治人、工具人都背离了人的主体意识,只要工具不要人的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奴才、奴隶,只能让学生让语文教学失魂落魄地挣扎于题海之中,这样做只能强迫学生接受一个个与心灵绝缘的知识点、训练点。毋庸多言,这样做苦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我们教师。
因此所有热爱着这项事业的人都会想到,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转变观念。那么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哪儿?应该在学生的心里,他们知道学语文做什么吗?他们面对语文学习都有些什么样的烦忧?收获了些什么?他们的渴望是什么呢?当我们心中有了学生之后,会自然地调整好我们的心态和教学实践。
我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很粗浅,就暂且把它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吧!那就是: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成长需要,实现人格的完善,语文学习应以孩子的精神成长为主线,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铺设最真纯亮丽的心灵底色。
首先,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所以我不敢说我的这些思考都是正确的,但我只是把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该不会有大的差错。
过去的自己也喜欢改进自己的教学,但因为性格内向,不能更好地听取同事的意见,很执拗,处在一种很封闭的状态之中,所以教研中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是拘泥于短期性的教学细节的改进,比如:一堂课的设计啊,一篇文章的修改啊,一道训练题的拟定啊……这些做法在局部来看,也许不错,但就总体来看,也许是毫无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