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5月号第8辑
- 资源简介:
约20270字。
2015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5月号第8辑
整理:fcs2002
1.去“刻板化”的调查才能还原真实的90后
2. 有偿删帖,是怎样一种生意
3. 外逃贪官的奢侈与拮据是硬币的两面
4. 导游“累死”暴露行业软肋
5. “万能居委会”拷问简政放权含金量
6. 该给手机漫游费定个有效期了
7. “中彩在线”真的是一个人在战斗?
8. 120救护车收费是否太贵当由谁作答
9. 清华教授的“智商论”令人无法苟同
10. 小赐的“王国”:《蝇王》的现世翻版
11. “新媒体代表性人士”要不负时代厚望
12.农业补贴还需政府“管好钱”
13. 是“打架排行榜”还是“警示排行榜”
14. 出租敲诈专车应成加速改革的推力
15. “家规” 是延续不断、持续至今的文明
16.莫让“有偿删帖”玷污网络这片净土
17. 购买彩票需理性 贪婪心理要不得
18. 荒唐的计生JDP思维当休矣
1.去“刻板化”的调查才能还原真实的90后
朱昌俊
近日,某社交网针对2573名“90后”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年轻人爱情观不完全调查,其中男生1256人,女生1317人。调查显示,在对怎样看待“傍大款”的现象上,67.7%的“90后”表示这种想象无可厚非,但自己不会去做;表示强烈反对,厌恶这种行为的占20.4%;称这种说法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占7.1%;表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自己也想尝试的则占4.8%。(5月20日《新闻晨报》)
类似的调查实在不新鲜。无论是80后、90后,人们都试图从种种调查中去窥见新一代人的爱与恨与真实形象。譬如对近7成90后表示不反对傍大款的调查结果,不少人立马将之视为一种“危险信号”,对此忧心忡忡,90后的“不靠谱”形象似乎又进一步被坐实。但这个真的准确吗?
首先来看看调查结果。虽然67.7%的“90后”表示“傍大款”无可厚非,但也都表明了“自己不会去做”。也就是说,只是表示“不反对”,并不等于“支持”,更不表示自己会行动。而对于这项调查结果的强调如果换一种说法,比如面对有傍大款的机会,只有4.8%的90后表示想参与,或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传播效果。舆论传播突出强调7成90后不反对傍大款,更多或仍是从一种对90后的刻板印象出发的结果。而对于“傍现象”,此前亦有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并有43.3%的人希望通过“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见,据此将宽容“傍大款”视为90后的普遍特征,也有标签化之嫌。
若联系到近来另一项更为“权威”的调查,上述调查的真实性就更令人存疑了。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复旦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婚恋观,历时两年所做的大规模网络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乐观、有责任感,“从容、务实、理性”,远非平时印象中的那样自私和物质,且“追求生活舒适,但也强调奋斗”、“思想较为开放,仍有道德底线”。具体在婚恋观上,“90后大学生更看重恋爱对象精神交流与情感支持的心理特质,更看重恋爱对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而言较少关注外貌、身材、家庭背景等”。虽然这里调查样本是90后大学生,但此前亦有婚恋网站的调查表明,跟70后、80后相比,90后的爱情观却最为保守,90后的奔放属于“伪奔放”。
可见,综合这些调查结果来看,90后的形象仍旧显得模糊,甚至出现两极化,而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脸谱化形象。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对于90后或是80后的形象的捕捉总会轻易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况之中?除了调查技术上的原因之外,或许与调查的视角偏差有莫大关系,如我们往往习惯试图从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出发,让调查变为一种“论证”而非还原,最终只能让调查失焦、失真。正如有文章指出,对于90后大学生,社会上常冠以诸如“娇生惯养”甚至“非主流”之类的标签,将他们拼贴成一副略显负面的群像。面对社会的不理解,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似乎也不愿或不屑去辩解。由于缺乏了解和对话,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形象就显得不够清晰。
总不乏林林总总的调查去试图揭开90后身上的“秘密”,或许本身就说明整个社会对这代人缺乏了解。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往往很容易通过一个侧面甚至只是一项数据结果,去试图定义他们,最终要么是“以小见大”,要么是“一叶障目”。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与这代人的形象,已不可能如过去时代的那般具有高度同质性和脸谱化,如不能意识到他们本身就是“多元”的,那再多的调查结果最终都可能是一种“矛盾”,而距离真实更远。暂且不论价值观的优劣,先接受这已是一个全面多元化的年轻一代的事实,才可能真正与之接近、对话并了解,否则,类似这样的道德测试般的调查,看似是找到了“真相”,但却更多只是进一步加深误解与隔阂。
2. 有偿删帖,是怎样一种生意
然 玉
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从事删帖的有大学生、教师、医生、网络编辑,甚至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许多单位都会紧盯网上舆情,一发现有负面消息便迅速联系网站删除,许多公关公司和个人瞄准这一需求,扮演着“权力掮客”的角色,提供删帖,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5月20日《京华时报》)
虽然众所皆知删帖生意“水很深”,但随着更多个案频频曝出,公众还是不免感叹,此类案件牵连之广、涉案金额之巨。由客户、中介、“管理员”等所构成的完整产业链,一步步蚕食了网络空间原本的开放精神与公平秩序。当一个个帖子,变成了被明码标价的删除对象,无疑意味着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遭受到野蛮而粗暴的侵犯。某种意义上说,见不得光的删帖产业,已经沦为戕害公义、遮掩恶行的灰色地带。
删帖生意的兴盛,自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平台迅速勃兴,汇聚了大量的“个体发声”及注意力资源;另一方面,过往“网友曝”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激励着后来人一再采取相似行动……当“发帖”越发成为公民私力救济的惯用手段,其就越有可能遭遇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反扑——“有偿删帖”,显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一个删帖盛行的社会,必然充斥着卑劣不堪的阴暗交易,必然充斥着不可告人的败德秘密。要知道,所谓“删帖生意”最深远的危害,显然在于扼杀了“众人平等发声”的机会,扼杀了促进社会持续向好的健康力量!针对违法删帖,两高曾经出台专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