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旨”坚定,悬索起舞——学会修改文章
- 资源简介:
约8030字。包含知识点击、故事启智、升格导向、写作支招、尝试作文、课后练习。
一“旨”坚定,悬索起舞
——学会修改文章
射阳实验初中:杨正春
知识点击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就是每次老师叫你们做作文时,你们是怎么完成的?
生:拿到题目,闷头想一会儿就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了,从不打草稿,写好后便直接交给老师。
师: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作文不爱修改。也许同学们都认为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人说:“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此话颇富哲理。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修改则是写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途径。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中学语文大纲也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可指导他们互相修改”,作文修改技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表达的方方面面。俗话说: “善作不如善改”,就说明修改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 出来的。
生: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多修改,让作文完美起来呢?
师:是的。我们先来听几则古今名家改文的小故事吧。
故事启智
1.贴在墙壁上
师:我国宋代有位大文学家叫欧阳修的,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是的,可是你们知道吗?起初他写文章也写不好,后来看到唐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写的文章,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写文章就十分注意在修改上下工夫,每写一篇文章,总要修改许多遍。他还经常将稿子贴在墙壁上,反复地看,反复修改,有时原稿竟改得一字不留,直到再无可改,才拿给别人看。
相传庆历年间,欧阳修因触怒朝中权贵被贬到安徽滁州,任滁州太守。其间,他时常带人到附近的琅玡(琊)山游玩,寄情于山水之间,跟山下的智仙和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便于欧阳太守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一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往祝贺,亲笔题名“醉翁亭”,并在亭子里写了一篇《醉翁亭记》。初稿开头是这样的:“滁(chú)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回到府厅,他又高点明灯,摆砚磨墨抄写了六份,分送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还贴在城门上请人修改。
这一天,滁州城里非常热闹,人们争相阅读太守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