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为学生的生命成熟点灯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去年有幸聆听了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作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颇受启发,郑教授提出了素质教育即全人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人,而健康的人应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他还明确指出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发智育,塑造人格,而我们一般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狭义的,即塑造人格。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主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全人教育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依据,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做学生身心健康的引路人。
一、语文学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课文以文章作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而每篇课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深浅度,它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技巧等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品名篇,都有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学生会在具体语言的习得中,领悟文本深层的意蕴,通过与作者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来开发潜在的能力,来拓宽知识的容量,从而美化学生的心灵。读《醉翁亭记》、《西湖的绿》可以在山水美景中感触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读《炉中煤》、《我爱这土地》可在令人思索回味的空间里感受到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读《故乡》可在闰土的痛苦与不幸中听到作者深沉的呐喊,创造新生活的决心;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又让我们在淋漓痛快中看到梁山英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敢作敢当的阶级本色……这些名篇佳作无疑滋养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定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清晰的足迹,影响他们漫长的生活之路。
二、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看,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离婚单亲家庭的增多,以及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等等,使当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