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1月号第3辑
- 资源简介:
约1679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1月号第3辑
整理 fcs2002
1. 别用“襁褓思维”看待“贷款剁手”
2. 莫让谴责不文明行为变成暴力狂欢
3. 降低法定婚龄不如消除围城焦虑
4. 无名小辈何以撼动《非诚勿扰》?
5. 我们逼着地铁女乘客向谁道歉?
6. “百年大计”缘何造出“短命建筑”?
7. “百年大计”缘何造出“短命建筑”?
8. “2.5天小长假” 弹性还需带薪休假的刚性保障
9. 南京与西安“城墙之争”背后的真问题
10. “科研经费无关科研”也是精神鸦片
11. “受助人员专用票”体现公共服务精细化
12. 老板的“红包”测出了谁的人品
13. 怀孕排队的荒诞闹剧为何还在上演
14. 规范房产广告别止于禁打“学区房”
1. 别用“襁褓思维”看待“贷款剁手”
司马童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信贷手段。除了传统的信用卡之外,还有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贷款和分期业务。近日,一则关于“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3万滚成70多万元”的消息引发热议,也让大学生信贷再成热点话题。(1月4日《福建日报》)
网上购物、分期付款等的时新消费方式,显然不可能将大学生当作“屏蔽一族”。所以,社会上的网购“剁手族”现象,或多或少也会出现在个别大学生身上。但纵然如此,也不宜动辄用“襁褓思维”来应对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之忧。我倒觉得,大学生的适度接触消费信贷,反而有益于他们尽早认识和防范“贷款剁手”。
的确,时移世易,购物成了大学生使用信贷的主因。发展势头表明,大学生消费金融已从一个创业“蓝海”,迅速成为了一片竞争“红海”:从2013年首家细分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的公司成立开始,目前这一市场正渐趋饱和且鱼龙混杂,而由大学生消费信贷引发的争议也在不断发酵。在此境况下,该不该给大学生放“高利贷”、消费信贷会不会“玩坏”大学生等的忧虑,貌似也成了一种有理有据的主流议题。
大学生能否成为消费信贷的吸引和拉拢对象?对此问题,反对者的一个惯用理由是,大学生大多缺乏赚钱能力,还款能力较低,所以即使贷款给他们,也不应该收取高利息,倒是那些盈利和还款能力强的大企业、大公司,才应让其多付利息。然而,按着“在商言商”的标准,利率和风险是对等的,还款能力越差,理应支付更高的利率。不过,事实却是,一些分期购物平台给大学生的借贷利率,要低于小贷公司给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借贷利率,这说明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费来源,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平均信用水平。
再者,轻易可得的消费信贷,会不会造成一些大学生的盲目贷款和过度消费?对此也应一分为二地来作分析。大学生有一定消费能力,但经济来源大多有限,这种信贷特点,办贷公司当然一清二楚,所以其给大学生的贷款额度通常也不会很高,由此也大大降低了信贷风险。至于在多种消费信贷面前如何货比三家,求得最低或最适合的利率,相信凭着自身拥有的知识,多数大学生是不难做出恰当选择,并且顾及风险“可控”的。
别用“襁褓思维”看待“贷款剁手”。还应想到的一点是,大学生已然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对于消费信贷的把握与控制,学校里若是不实践、不磨炼,将来到了社会上,同样也得有个“学习”“取经”的过程。倒是从现在逐步学着“贷”起来,肯定要比以后走出校门才去“试水”,其风险要小得多了。这么想来,极个别“贷款买苹果手机,以至利滚利”的例子,最好也莫刻意渲染,并炒得“风声鹤唳”。
通俗地说,对于大学生消费信贷少些“襁褓思维”,最好还是抱以“不鼓励”也“不反对”的平常心。这当中,若说怎样提供一个相对稳妥的外部环境,我看还得靠有关部门从加强监管入手,着力消除经营机构隐匿风险的过度宣传,使之信息透明、风险明示,并及时打击和剔除那些诱导坑人的“害群之马”。(司马童)
2. 莫让谴责不文明行为变成暴力狂欢
舒 锐
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画面中,几名乘客在与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理论,众人指责其在上海地铁车厢内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地上,女子不服,“舌战”乘客,并拿出手机与爆料者对拍。视频迅速传开,网友议论纷纷,大多为指责素质低下。据网友爆料,泡椒凤爪女竟然是一名小提琴老师,还有网友爆料,该女子曾参加过浙江卫视的相亲栏目,并在节目中牵手成功。(1月4日 《北京晨报》)
在地铁车厢内吃凤爪并将骨头扔在地上,这显然是违反道德,乃至是违反法律的恶行。《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明文禁止吃东西,《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更是明确明令禁止乱扔杂物。然而,随着事态发展,在网民的集体鞭挞甚至 “狂欢”下,这名女子也承受到了远远超出法律之外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