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90字。
《雨巷》:美丽的忧伤
――现代诗的朗读与鉴赏
播放课题:
导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朗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WHW法。
• 1、W—What—写(读)了什么?
• 2、H—How —怎么写(读)的?
• 3、W—Why —为什么这样写(读)?(齐读一遍)
播放作者简介:学生大声齐读。
放录音:学生合上书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请打开课本,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记录,找同学回答。
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6分钟)(感情基调)
课文朗读:
读出什么我们已经解决了,那就是怎么读的问题了,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感呢?诗歌的朗诵当然是有技巧的,我给大家发了材料,读这首诗要注意哪几个主要技巧呢?
第一,我们先说说停连:看幻灯片。找同学读第一段。
第二,再看看轻重:看幻灯片。找同学读第二段。
第三,最后再看看节奏。看幻灯片。找同学读第三段。本文节奏沉稳舒缓。
现在请同学们能用刚学过的技巧朗读剩下的四段。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请同学推荐。时间5分钟。
教师提问:
课文读完了,我们进行了读的WHW法的学习和训练。现在我们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准确的表现了他的忧伤,并且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的。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呢?
就上述问题。请学生回答。
1、 有的同学认为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2、更重要的是作者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同学们看幻灯片:我们的思想感情在文学上有个名字,叫“意”,承载这种感情的客观的具体的、感性的物象我们叫它“象”,二者合起来就是“意象”。我们的感觉和体验不是凭空产生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意象的词语。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记录。
教师抽查:(随机而非重点) 看有没有不合乎意象要求的词语。归纳出六个词:
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让我们探究一下这些意象是怎么样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产生忧伤的情感体验的。
让学生逐个意象进行联想。(加一定引导,这6个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道具,一类是人物形象)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