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10份)
-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10份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10《语文》必修四、五.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1《语文》必修五_.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2《语文》必修五.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3《语文》必修五_.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4《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歌散文选读.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语文》必修三、四_.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6《语文》必修三、四.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7《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8《语文》必修三、四.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9《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1《语文》必修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
……
新课标2016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3《语文》必修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内在根据。儒
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同样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所恪守的价值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首要,这些都是儒家文明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长期追求。
儒家文明不是针对中国人而设计的,而是对所有称之为人的人而讲的。在儒家看来,孝
悌忠信礼义廉耻不仅中国人要恪守,只要是人都应恪守,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深入研究
与阐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可以更好地维护中华文明DNA的传承,维护中国人的本质
特征与主体性,同时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普遍意义。
儒家文明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重要力量。西方世界,宗教冲突
乃至宗教战争诸如十字军东征等,不绝于史,直到21世纪,此种冲突仍在继续。反观中国,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长期并存,并没有因信仰问题而引发战争。为什么呢?其故在于儒家伦理在解决诸宗教之间关系上发挥了平衡、建设性作用。
儒家主张的“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都是处理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不同文明实体关系的伦理原则。这些原则在中国比任何宗教信仰更加普遍、更深入百姓之心。站在儒家文明的角度审视问题,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能“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宗教观。任何一种文明,无论何等高明,若不承认他者的存在权就必然导致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若因自视自家文明优于其他文明而强制性输出其文明,必然导致输入国人民强力抵制,从而引发冲突。儒家的“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和为贵”等恰是以肯定文明的他者存在为前提的,故而是处理宗教与文明实体之间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文明多样性存在的哲学根据。
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至今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三种文明样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播、流衍,儒家文明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事实上都打上深刻的儒家文明的烙印,由此,我们说儒家文明也是东亚文明的文化底色。经过传教士,17世纪儒家文明传入欧洲,受到西方思想家如伏尔泰、狄德罗、魁奈等人的礼赞甚至热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包含着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孕育,对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的培养,对东亚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形成都作出过贡献。我们相信: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一定会给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选自颜炳罡《全球化语境下的儒家文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儒家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唯一的存在形式。
B.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C.儒家文明设计的对象是含中国人在内的所有称之为人的人。
D.儒家文明具有维护文明多样性、化解文明冲突的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儒家看来,为国尽忠,在家尽孝,这都是天经地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