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横向联想 纵深挖掘
——议论性散文课内素材运用方法例谈
东莞实验中学 史 磊
议论性散文是中学生在话题作文中广泛选择的一种写作形式,我们有些同学在确定了立意和结构之后,常常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思绪茫茫,又飘忽不定;浮想联翩,又无从下手。说得准确一点,就是运思和选材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状态。旁征博引固然好,但又不是人人都能驾驭得好的。我们能否就近取材,从日日学习、天天相伴的教材上进行深入挖掘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方向。
中学语文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为目标,选编了古今中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诗篇。它们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语言章法上,都具有极强的典范性,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其思想的深刻独到,其材料的广博丰富,也给学生写作运用提供了宝藏,具有无限的开掘价值。
我们就以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为例,具体谈一谈写作时对课内素材的运用问题。
“心灵的选择”是由一位登山者的故事而引出的话题。故事本身包含着多层深刻的寓意,最起码它可以让人品读出这样两个生活道理:人应该选择心灵的高尚;人选择帮助他人常常也是帮助了自己。这个作文的话题特点,是用偏正短语的形式,强调了选择的性质——它不是出自一种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出于一种草率的冲动,而是源于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灵魂的抉择。考生在作文时如果能从课外阅读中广泛取材,进行筛选和提炼,依照话题要求,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当然应当首肯。但如果横向联想,纵深挖掘,从课内阅读中取材,未尝不是一种很有效的做法。
一 横向联想
根据心理学相关联想的原则,写作时将思维横向铺开,以“心灵的选择”为
运思的生发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广泛联想课内阅读中与之有关的诗人、作家、历史人物或现实人物,引用名言警句或恰当的事例来阐述道理,或抒发感想。其实,课内阅读中的写作素材俯拾皆是,只要选好角度,有心运用,就可信手拈来。
在古圣先贤、英雄豪杰和文化名人当中,有许多这样生动的间接素材。孟子在生存和正义的抉择中选择了正义,倡导了“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屈原在“众人皆醉”中选择了“而我独醒”,自沉汨罗江,以捍卫对国家的忠诚;项羽在苟且活着或悲壮地死去中选择了自刎乌江,让后人咏唱出“至今思项羽”的充满无限敬仰的诗句;司马迁在隐忍苟活和一死了之中选择了艰难的“偷生”,用煌煌大作《史记》体现出自己生命的厚重价值在;李白在是屈从世俗还是还我本色的选择上,显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范仲淹在个人得失和国家命运的选择中,吟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唱;林则徐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利益的选择中,毅然坦露心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惑福趋避之”;裴多菲在生存和自由的选择中,庄严地向人们宣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鲁迅在爱憎情感的选择上,态度坚决,立场鲜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奥地利作家茨葳格在二战中遭迫害,迁居巴西,浪迹天涯,他看到欧洲大陆在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下沉沦,自己所信仰的文化在被毁灭,为护卫灵魂的家园,为保持生命的尊严,这位年逾六旬的著名作家选择了服毒自杀,向那个邪恶肆虐的世界作最后的抗争。
二.诠释发挥
这种方法是将课内阅读材料中包含着说理要素的著名故事或人物形象的某一典型细节,加以合理想象,诠释发挥,达到说理的目的。比如课文《杜鹃枝上杜鹃啼》里有一则关于古代蜀王杜宇的传说:杜宇号称望帝。那时荆州有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叫鳖灵,望帝立以为相,恰逢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除了水患。望帝因他功高,就让位于他,号开明氏,自己入西山,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