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8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的“做”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 姚芹明 (221400)
教师面对的是生理、心理都在发育的学生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认识有差别,素质有高低。为转变学生的思想,常见教师或苦口婆心地劝导,或大发雷霆地训斥,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教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以致有的教师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管不好。时代在变,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变,学生比过去难管理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种现状,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值得广大教师深思。
常规的教育方法是直接说教,但这种方式并不是对每个学生都起作用。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说,更要做,这个“做”就是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在“说”与“做”的教育中,“做”占有更大的比重。具体地说,“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暗示作用 青年学生,世界观还不成熟,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判断能力不强。这一时期,要对其思想进行改造,必须发挥教师“做”的渗透作用。这里的“做”,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触动,其暗示的色彩很浓。客体学生因受到教师行为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理性的思维,从而把主体教师的外在形象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参照物,这个参照物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做”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设计自己。教师随手捡起地面的一片废纸或整理一下服饰,细微的动作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它委婉含蓄地提醒学生:你该怎样做。学生是有感知能力的,教师简单的形体语言能促使学生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权,然后知轻重;衡,然后知不足。教师是活的教科书,学生仔细品读,其丰富的内涵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启示作用。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行为是一面镜子,学生能从这面镜子中照见自我,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调节自己,完善自己。暗示,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过程。教师的“做”是无声的,但无声的行为暗示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