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集体备课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250字。
课题名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一课时)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一第四单元 课型:新授课 应用课时:1
备课时间:2015/10/29 学科:语文 备课组:高一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组员: 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3、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学生领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1、实例说明: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明确: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回顾20世纪另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去了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目标引领
活动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如何划分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2、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参观者参观了哪些东西?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3、这篇新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直接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映和感受,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参观者反应和感受的句子。
读到这,大家有什么感受?
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
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
二、重点探讨
1、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觉?
分析:(略)
2、文章结尾处也有这么一种景物描写,大家一起读读: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大家看看,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略)
3、文章还有一些细节描写,也使人沉重,大家试着找出来,咀嚼一下:
(1)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展示这样美丽的画面?
(3)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它包孕着丰富哪些的感情?
(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