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490字。
嘉兴市《语文》八年级(上)备课参考
2004.7
第一单元 记住战争 珍惜和平
一、单元学习要点
1.既要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正义战争中突显出的真善美,也要看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非正义战争中的强盗野兽行径。
2.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3.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根据新闻的特点,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芦花荡》在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蜡烛》,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探求雨果的思想,体味这封信中的讽刺语言。
《亲爱的爸爸妈妈》,着重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选择材料。
学习本单元要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感受特色语言及有代表性的场景,利用网络查找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注意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建议
1.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介绍历史背景。
课文所写的战争,远的已经相隔一个多世纪,近的也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备课时需要进一步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可以翻翻历史书籍,至少查查《辞海》的有关条目,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比如学《芦花荡》,教师可以寻找有关抗日战争历史的资料,作一些必要的介绍,让学生有些感性的认识。
2.结合记叙要素的知识,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记叙要素。掌握了记叙要素,懂得了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就容易全面而概括地把握事件了。通过反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每读叙事性作品,就留心六个要素,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叙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动人的情节,时间、地点、人名等等则易于忽视,以致印象模糊。懂得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达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
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以加深理解。要由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发,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这类问题,可以深入发掘作品的意韵。
4.要运用比较的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读名家名作可以领会应该这么写,看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可以领会不应该这么写。鲁迅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能看到作家的修改情况当然最好,找不到这种资料,补救的办法是假设比较。假设一种差的表述,与课文好的比一比,就容易体会到原句潜词造句的好处了。一篇课文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新闻两则》
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