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三年》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其他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2 20:50: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020字。
从《九三年》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江苏省如东县孙窑初级中学(226402) 宋彬斌

内容提要:  维克多·雨果不仅是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尤其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通过他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愤怒地谴责了一切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始终怀着对于被压迫人民的深厚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说,雨果的人道主义是积极的,进步的;然而,雨果是一个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世界观的弱点在其作品中也表现得极为充分。《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阶段的产物。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雨果人道主义的这种双重性。
关 键 词:   《九三年》   人道主义     双重性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1808—1885)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写于一八七三年,这是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题材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小说。作者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以史诗般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情节结构和精练的语言技巧,勾勒出法国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最为尖锐复杂、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七九三年的宏伟社会画面。
对于法国大革命,列宁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1) 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件,的确是值得作家们大书特书的。作为十九世纪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的雨果,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通过自己的小说,对这次革命给以褒扬;对随之而来的一九七三年剧烈的社会斗争作了客观的描写,揭示了这场革命的必要性,对旺岱反革命叛乱给以鞭挞。但雨果始终没有暌离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车辙。


雨果并没有全面地描写整个资产阶级大革命,而仅仅撮取一七九三年雅各宾专政时期共和政府对旺岱保王党反革命叛乱作斗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作为小说题材。就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在头绪纷繁的景致中选择了一个最佳镜头,确实证明了雨果这位文苑宗匠的艺术眼力。
小说的故事以巴黎派去的革命联队搜索布列塔尼的索德烈森林为开始。在劫后余生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带着三个孩子(两个男孩在五岁以下,一个女孩还没断奶)在索德烈森林里逃难时稍事休息,被志愿兵捕获。这个女人名叫米舍尔·佛莱莎,她的家已被战火夷平,她的丈夫参加了保王军,已经战死,全家就只剩下她们妇孺四个。蓝军(革命军)不顾其丈夫的劣迹,收留了她及其子女。旺岱旧贵族朗德纳克侯爵在英国的支持下,乘着一艘英国军舰从海上偷偷登陆,准备招募三十万农民军向革命反扑,巴黎公安委员会三巨头罗伯斯比尔、马拉和丹东紧张地筹划镇压旺岱叛乱事宜,决定任命前教士西穆尔登为全权政治委员,到旺岱去监督和辅佐郭文司令所指挥的革命军。西穆尔登是郭文的家庭教师,他们不仅有师生的情谊,并且还有父子般的感情。郭文原是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