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40字。
灵 与 趣 的 意 境
——晚明小品文研究
东阳市六石高级中学 唐秋菊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般的一波一波的不断往前推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体裁,将中国文学推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明代晚期在学术界产生了反抗传统、追求个性自由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上则形成一股对拟古主义的反动风潮,相继出现主张“独抒性灵,不拘俗套”的公安派与“幽深孤峭,奇理别趣”的竟陵派。晚明新兴的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运动的产物,其题材多样,形式自由,谈情说理、信笔直书,毫无滞碍,其中有幽默也有讽刺。而张岱更是晚明散文家的代表,其诗文,初学公安、竟陵,进而融合二体,汲长弃短,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在明代的小品文作家中,堪称第一。本文试就晚明小品文兴起的背景、风格特点、艺术特征等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晚明小品文 性灵说 童心说 公安派 竟陵派 背景原因 特点
晚明散文与诗歌同处于变革的阶段,结果却有所不同,以“小品”为代表的晚明散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尽管清朝人对晚明散文攻击甚烈,甚至近现代的人们也往往受传统观念影响,习惯把所谓“唐宋八大家”所代表的“古文”系统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的正宗,但从文学的意义来说,背离这一系统的晚明小品散文,晚明小品文极富文人化、个性化,实际上正体现着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的转变。
一、晚明小品文兴起的背景
游记小品是如何兴起并发展的呢?这须从分析小品文产生的背景入手。
晚明时代,风雨如晦。从政治上而言,统治阶级内部腐朽不已,高压政策横行无道,朱明王朝已岌岌可危。一些正直的官僚士大夫所怀抱的救世报国的痴情和理想,在现实面前纷纷破碎,成为梦幻,“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汤显祖《复甘义麓》)他们把痴情全寄托于抒写自然人生之中了;更多的是知道天下事已不可为,纵是满腹经纶,一腔热血,也普遍怀着一种忧患难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隐退山林。
从思想上而言,个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强大,向传统朱程理学发动了猛烈进攻。个性解放思潮可上溯到明初高启,至吴中派(祝允明)和前子(李梦阳)时开始把矛头指向程朱理学;同时,王阳明的“心学”也得到了广大开明知识分子的普遍认可。他们以此为武器,反对理学的桎梏,要破除把文学表现真情,肯定自我,以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到了王学左派李贽的时候,则进一步对孔孟之道作了尖锐抨击,使文学摆脱“理”、“道”控制。“童心说”,唐宋派“直据胸意”,公安、竟陵“独抒性灵”等观点,都具有鲜明的近代性质。
对政治的失望,导致向自然的退隐,以山水为寄寓,而文艺启蒙思潮有兴起,促成了个体的独立,追求声色俚俗。对自由灵性的向往和声色享乐的追求,终使得以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游记小品蔚然成风。
二、晚明小品文的风格特点
晚明小品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
公安三袁的作品具有代表性。他们把游赏生活投入,增强了晚明文人在生活中捕捉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小品文的艺术价值。袁中道《答蔡观察元履》文说:
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其高文大册,人固不深爱也。使尽去
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偶检平倩及中郎诸公小札戏墨,皆极其妙。石篑所作有游山记及尺
牍,向时相寄者,今都不在集中,甚可惜。后有别集未可知也。此等慧
人,从灵液中流出片言只字,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