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理赏测
- 资源简介:
约3640字。
10、湖心亭看雪
【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中心思想】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原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原诗 注释 译文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湖畔。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绝】都消失。俱,都。绝,消失。 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完全消失了。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
【是日】这天。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挐】撑(船)。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定:完,结束。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
【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拥毳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拥,穿着。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朵、远处的山峰和湖水,上上下下一片白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痕迹。 湖面上倒映着的影子,只有(隐约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芥】原意指小草,这里比喻微小的。【而已】罢了。 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对坐】面对面坐着。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