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80字。
高中语文第六册高中语文第六册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本课在中学文言文中内容最深奥,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 根据“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带着课后“思考和练习” ( 一 ) 的问题,圈、点、批、划,逐段口译全文,试答课后练习,填写答疑卡片。
2. 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质疑,并通过讨论进行答疑。
3. 训练朗读,指导学生用五个字 ( 见课文说明 ) 概括屈原的一生,标出议论的部分,划分课文的意义段。 ( 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按照“任 —— 疏
—— 黜 —— 迁 —— 沉”这五字为线索,把屈原的一生遭遇分段分层。 ) 最后抓住“传”与“评”结合,或“传”中寓“评”的写法特点。
4. 本文语言规范流畅,感情深沉真挚。学习中要多多诵读体会,特别是第3段和第9段,要熟读成诵。
【 指点迷津 】
( 一 ) 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传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讲清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重点讲清第三、九、十等三个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
突破方法: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本文第三自然段写《离骚》创作的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既赞《离骚》,也赞屈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和尊敬。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要讲解清楚,并要求学生背诵。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命运影响着楚国的命运,楚国的命运又决定了屈原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本传重点记述了楚国的重大政治事件,记述了屈原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的矛盾和斗争,痛斥怀王的昏庸,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楚国的命运交织地叙述并进行描写,从而突出了屈原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处理体裁的方法,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第九、十两个自然段,正面提出议论,痛斥怀王的“终不悟”和“不知人”的过错,实际上就是为屈原鸣不平。这两段也是讲解的重点。
本文叙事多用散行句式,议论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这些在讲解时也要适当地分析。叙事部分容易懂,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和翻译。
( 二 )
《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高,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像,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的表现了复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 一 ) 重难点解析
1 .
作者司马迁由于替李陵辩解,被汉武帝降罪下狱,受腐刑。司马迁把自己受刑而写《史记》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是并提的。前人在评论《屈原列传》时也曾指出:“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联系作者的遭遇,仔细体会这篇课文的记叙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