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北京语文作文范例及点评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7000字。
2005高考北京作文试题范例及点评
目 录
·2005年北京卷作文标题命题
·范文一:安心者安天下
·范文二:女子与“安”
·范文三:奋斗者永安
·范文四:京剧之“安”
·范文五:真福是安
·范文六:慎选“安”字
·范文七:安宁的人生充实有味
·范文八: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
2005年北京卷作文标题命题
2005年北京卷作文 标题命题
以“说‘安’”为题作文。(60分)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篇 目
说“安”——安心者安天下
说“安”——女子与“安”
说“安”——奋斗者永安
说“安”——京剧之“安”
说“安”——真福是安
说“安”——慎选“安”字
说“安”——安宁的人生充实有味
说“安”——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
范文一:安心者安天下
说“安”
——安心者安天下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修、齐、治、平,所求无非一个“安”字。我认为:安身、安家、安国、安天下,必先安心。
志者,必先安心。志,心也。确定心之所向,才能势如破竹,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忠义垂千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孔明”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将心安在了匡复汉室上,虽然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人永远将他铭记在心。元帅岳飞将心安在了收复大宋河山上,一首《满江红》,歌出了“精忠报国”的慷慨气概,使他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英雄。志者,安心,心如磐石。
治者,必先安心。冰心诗道:“心若冰清,天塌不惊”。治国之人,必先做到天塌不惊。心安得稳,国安得就稳。勾践卧薪尝胆、终雪国耻的故事,证明了治者须安心。不记得从哪本书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不可忘,不可念。”用在这里正合适,所谓国仇不可忘,天塌亦不惊;家耻不可念,心应若冰清。治者,安心,心若冰清。
智者,必先安心。或许曾经疑惑,或许曾经迷茫,将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乱;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这便是将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也许可以成为诗人,也许可以成为艺术家,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安心的人,即便是学富五车,即便是才华横溢,也决不是智者。智,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再加上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镜湖。
挚者,必先安心。佛戒贪、嗔、妄念,也许这才是安心的最高境界。人生的“真意”,不在名利,不在权势,而在一颗安宁妥贴的“心”。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拙归园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随意春芳歇”的豁达明朗。要做“真正的人”,活出“真正的我”,须安妥一颗“真正的心”。挚者,安心,心似苍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人为“治者”,将心比作镜湖的人乃“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人成“挚者”。心安,则身安、家安、国安,之后天下乃安。
旁批
*直指人心漫“说‘安’”。
*一个“安”字囊括人生所有理想追求,如百川东归,万水一源。
*第一主体:兼济天下,须先安心。
*第一层:有志者心如磐石。
*说“名垂青史”是套语,说“把‘孔明’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则既新鲜又生动。
*孔明、岳飞,一文一武,两例相映生辉。
*磐石之喻,意在强调心志坚定。
*第二层:能治者心若冰清。
*“天塌不惊”,正是“安心”的绝妙刻画。
*冰心的诗句写得真好极了,作者能记得更好极了,记得而能为文所用,实在好极了!
*冰清之喻,意在强调心地澄明。
*第二主体:独善其身,须先安心。
*第三层:大智者心比镜湖。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乱;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对仗工稳,词句优美,意蕴淡远,是平日有心积累?是考场精心创作?都令人赞赏!
*这份“智慧配方”,补的却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镜湖之喻,意在强调心态平和。
*第四层:诚挚者心似苍穹。
*追求理想的前提是必先“安心”——安下心来,而最终的追求目标又成为“安心”——安宁的心。
*“守拙归园田”“随意春芳歇”“比权量力”都是课本中的词句呀。
*苍穹之喻,意在强调心胸宽广。
*安如、置若、比作、看似,是、为、乃、成,从这些排比句中的近义词可以看出作者语言的丰富和雕章琢句的匠心。
【总评】巨大的压力、紧促的时空,往往使许多考场文紧涩板滞。这篇作文却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无论是高远的立论,精巧的构思,工稳的结构,还是优美的语言,厚重的底蕴,如诗的韵味,都洋溢着作者的自信洒脱。
本文虽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语言却丝毫不见涩滞枯燥。全文以散文般的笔法徐徐展开,用诗歌般的语言娓娓道来,别致典雅,流畅自然。“志者”“治者”“智者”“挚者”以同音字巧妙地概括出“人生四境”,“如磐石”“若冰清”“比镜湖”“似苍穹”以新奇的比喻生动地抒写了“安心四境”。全文遣词造句凝练传神,整句散句间错辉映,经典名章借鉴化用,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细密有致、摇曳多姿的锦绣文字,令人读来齿颊生香。
【迁移片段】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文题)
智者,从一枝一叶中看到的是整个世界。或许曾经疑惑,或许曾经迷茫,但只要能领悟那枚叶片蕴含的真谛,你便是智者。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乱;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这便是领悟。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人。这样的人也许可以成为诗人,也许可以成为艺术家,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世界博大的人,即便是学富五车,即便是才华横溢,也决不是智者。智,是能从一粒砂中看到大海,能从一瓣花中印证人生。智者,心宽,心怀天地。
(凤潇 点评)
范文二:女子与“安”
说“安”
——女子与“安”
古人造字,喻形寓意。何为“安”?室中有女即为“安”。
女子,柔软如水的人儿,在古时,地位是如此卑微,终日闭户不出,夙兴夜寐,或织布纺纱,或煮饭浆衣。室有女子,阖家平安——女子,也应为一家之顶梁。
可这世上又有多少流言毁谤女子!什么“红颜祸水”,什么“红颜薄命”,似乎所有罪恶、苦难加诸女人都那么理所当然。
纣王好色淫乱,暴戾昏庸,惹得民怨沸腾,群起攻之,但凭什么非说妲己是妖精转世、祸国元凶?唐玄宗迷醉沉沦,荒淫误国,似乎只要扯出杨玉环做挡箭牌便能得到几分宽恕,却又何须以“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盟誓来掩盖“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冤魂?吴三桂借口“冲冠一怒为红颜”,用“情圣”的披风遮掩“叛臣贼子”的心肝,但为什么将陈圆圆当作亡国的“祸水”咒骂唾弃?林觉民一纸《与妻书》的诀别成就了千古英名,可想到他那“意映卿卿”凄苦的下半生,谁又能说林觉民的壮烈不是和对妻子的薄幸紧密相连?
女子使国不安?女子使家不宁?
那么是谁舍弃了少女清白的名声和恋人深深的眷爱,远赴吴国,为祖国的胜利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是那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浣纱女啊!她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国家的安定繁荣,换来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那么是谁别离了绿柳夹河而列,长风挟云朵翩跹而来的繁华长安,甘愿远赴大漠黄沙,经受塞外荒原的朔风沙石吹打,换取中原免遭战火涂炭?是那个“意态由来画不成”的弱女子啊!她用纤弱的肩膀,为大汉王朝撑起一片安定、安宁、安全的天空!
那么又是谁兴科举、用贤能,广开言路,严谨治国,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又一片辉煌?是那个“无字碑头字皆满,功过留与后人评”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啊!她用智慧和坚强,打造了一派平安盛世的繁荣景象!
由西施到明妃,由明妃到武后,她们告诉世人:女子也能撑起一片天空,女子真是平安的福祉啊!
室中有女便为“安”,有女子的家方成真的家,重女子的国才是“安”之国——安详的国家,安逸的国家,安然的国家啊!
旁批
*“女”是“安”之本、之源。
*古人寓意于字形,此文察字而有悟。
*女子安于辛苦的劳作,换来了阖家安适的生活,寥寥数语,刻画出一幅安宁的居家图。
*第一主体:流言毁谤,女子使家国不能安。
*“祸水说”是嫁祸女子,“薄命说”是推卸责任。
*历数纣王罪行,简洁有力;批驳妲己祸国,斥谬揭谎。
*一场惊世爱情,却由女子独自承担悲剧结局和千古骂名,再摆出当初的信誓旦旦,是否有几分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