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设计19
- 资源简介:
约1910个字。
《珍珠鸟》教学设计
---走进冯骥才散文
牟平区文化一中郑永英
【教学年级】初一
【教学目标】1、赏读课文,品析语言,体味情感。
2、初步了解冯骥才散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质疑。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谜,导入新课
1. [屏显:图片]学生猜谜,并说出依据。
2.赏析珍珠鸟外形描写的语言。
3.补充介绍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著名画家。
【设计意图】图片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问题追问建立起图片和文本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畅所欲言,品读赏析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进行圈点批注。
学生交流阅读收获。要求:用朗读把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展示给大家,然后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预设:
(一)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1.小珍珠鸟出场,动词“探”,胆小而又对外界充满好奇。
2. 叹词“哟”表现了看到小珍珠鸟的意外和惊喜;对珍珠的称呼,是“小家伙”表现出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导朗读,掌握简单的朗读技巧。注意重读“探”“正是”;快读“忽然”;“哟”语调上扬,读出惊喜的语气。
(二)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1.排比修辞,表现了珍珠鸟的顽皮、可爱。
2. 体会“神气十足”的表达作用,如若学生有困难可通过动作模仿加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