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330字)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课文以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诵读课文,体会文言断句及停顿的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归纳并掌握文中重要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掌握文言虚词其、之、以、然。辨析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言句式特点,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的方法,反复巩固,温故知新。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比较陌生,列表理清文章脉络,找出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仔细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思想;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学习“深思而慎取”的治学精神。
【学习方法】
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力争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主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诵读,最后总结全文。
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语法分析等;有些可以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整体通解】
1.内容解说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说理性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的经过。这是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因为在半途中作者听信了旁人说“不出,火且尽”的借口,返身退出洞外。之后,却发现自己的体力还足以再往洞的深处走,而火把也还足够照明的。作者为自己轻易放弃游历更美的景观的机会而懊悔不已。据此得到两条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这里是借游山来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2.学习要点
① 读准下列字词,掌握它们的写法:褒禅 庐冢 窈然 仆 碑 怠 胜 相 观 谬 胜 圭 父;
② 重点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观 得 其 然 者 夫 盖;
③ 掌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④ 掌握文言断句及停顿的方法,如: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 学习体会本文将议论和记叙恰当结合的写法;
⑥ 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