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40字。
人性化的教学手段
——听示范课《社戏》之后的反思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太化一中 贾建清
二〇〇五年十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同样困扰着我。
一次公开课以及之后老师们异彩纷呈的讲评却使我茅塞顿开。
今年十月十八号上午,我随导师来到十八中,听了刘凯老师讲授的一堂公开课《社戏》。下面是我选取的其中几个教学片断以及我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参与“教什么”。
师:请到文章里找找"看社戏"的内容。
(生齐答——十七到二十一自然段。)
师:对。让我们默读这几个自然段,然后说说主人公看了一出什么样的戏?
(生读后纷纷回答:是一出没有意思的,无趣的,无聊的戏。)
师:既然“我”对戏不感兴趣,我们读者自然也不会感兴趣。不如让我们找找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来学习。
(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把焦点集中在了“看戏途中的见闻”和“归途偷豆”两部分,然后通过举手表决选择了后一部分,即二十四到二十七自然段进行精读。)
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两者的界限泾渭分明。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着重教材,轻学生的弊病,教师进行教学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实施照本宣科,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个知识点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关注。这样缺少活力的课堂教学,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
而现代新课程则明确提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其教学设计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上面的片断中,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也不再是教学上的“独裁者”,而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与意愿,让学生决定教学的内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样就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自然而然教学效率也就跟着提高了,而当时活跃的课堂气氛便证明了这一点。(课后刘老师说与她配合这一课的学生并不是自己班的,那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及热情高涨的配合,固然与学生的素质有关,但更多的还应归功于教师的手段。)
同时,刘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大胆取舍,也实现了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从而使教学这台“电脑”能够迅捷,有效地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