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870个字。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兼并战争的基本状况,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谋当一方霸主,而力图在各国中胜出,以统一天下,因而开展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其中长平之战的规模和惨烈可见一斑。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取胜的需要,各国厉行变法,力度也较春秋时期更大,在废旧立新方面的举措更激进。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更为彻底,商鞅以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克服重重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使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通过变法,各诸侯国先后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科学布局、精心设计,成就了名垂千古、功德千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角色扮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