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指导:记叙中的议论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2/2 23:19:2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70个字。

  记叙中的议论
  日照二中阮胜
  记叙文写作需要具体可感的人物、事件或景物构成的画面感来感染读者,当叙不足以畅情时,我们就需要考虑立片言而居要,这种具有警策作用的表达就是议论。将记叙和议论掺杂在一起,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拓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感情而使读者获得思考力的作用。所谓意高则文胜,一篇精彩的记叙文,为摆脱平面单向的叙述带来的浅层次思考,适当穿插议论,就能够获得立体丰满的深层思辨。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既能够很鲜明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点明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也能够表明作者自己对某事某人的看法,阐发事件蕴含的哲理。
  那么在记叙文写作中怎样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呢?
  我试着从人教版初中语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做一个夹叙夹议知识的澄清。
  一、“观点句”点睛“事实”
  教材示例三: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讲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作者就用了两个议论句: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教材点睛:这样的夹叙夹议是作者在叙述完牧羊人的事件后由衷发出的赞美,这样的议论聚焦了作者的观点,使得主旨鲜明。
  教材示例四:
  《邓稼先》一文,在叙述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不同性格之后指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教材点睛:这样直接发表观点,使作者的态度更加鲜明,文章的思想主题得到升华。
  写作时,在节骨眼上一句“点睛”之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物性格,评价其精神面貌。在适当位置聚焦作者观点,足以显示作者的思想光辉。
  方法指津:记叙文这种文体属于较小的不充分显示情节的叙述,它不允许我们像议论文那样进行充分论证,也不允许像散文那样浓烈抒情。为了更好地点睛主题,深华中心,表达作者的看法,我们可以在必要时“直接表现见解或作出判断”,这种夹叙夹议可以在事与情之间架一座桥梁,在情与理之间掘一个通道。
  二、“线索句”构建“骨架”
  教材示例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开头就写道: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第一部分记叙他作为学者身份后写道:“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第二部分记叙他作为革命家的事后写道:“他说了,跟着是做。”
  两个身份交代完了,文末一个总结: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教材点睛:这篇文章在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不同身份时,选取了他的六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