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霍金》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310字。
《邂逅霍金》教学设计
【文章思路】
文章以作者与霍金的相遇为线索,从作者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出发。
先是敬意 、期待、百感交集、震撼 、感染
、惋惜、庆幸最后到期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绪一层层的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真实的霍金。
对霍金的描写有两个角度:
首先:“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
这段描写可谓让人印象深刻,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极其普通有极为不凡的霍金。他的身体残疾是他显得再弱小不过,但是他的眼神却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惊人的磨难和坚韧的毅力的人所无法具有的。
其次:“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做出更杰出的贡献。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这是对霍金的价值的高度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霍金的人格魅力和本文作者人文关怀精神;
2、能正确把握并表述本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脉络;
3、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的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并学习霍金与病魔抗争,献身科学,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坚毅品格和奉献精神。
懂得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什么而不在于获取什么。
【教学难点】
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如何真正尊重一个人的价值,懂得社会环境的建设应当由每个人做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是我们很多同学的作文中经常出现而又无法完全理解的一个伟人。他是英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引力学的研究。他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他开始患上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种病最终破坏他全身的神经系统,他的身体会像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当他1985年首次来中国时,当时他的两根手指还能动弹,但是当他2002年、2006年再度来中国时,已经完全瘫痪,和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是他还能转动的眼睛,他有一副特殊的眼镜能够对他的眼睛的变化做出反应,并且输入他前面的电脑屏幕让他做出选择。
虽然他的身体高度残疾,但是在物理学领域却有卓越的成就,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卢卡逊数学教授,这是牛顿和狄拉克都曾担任过的职务。
他的伟大成就还在于,他在1988年出版了《时间简史》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的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