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阳春面》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250字。
《一碗阳春面》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碗阳春面》这篇短篇小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蕴含,尤其对民族精神的观察、审视十分独特,仔细品味,可以陶冶思想情操,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对民族精神的认识。
教学设计上,结合单元目标“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的内容,围绕作品的情节做文章,明确情节的设计对表现人物性格对揭示主题的作用,以情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并进而有效地指导写作,完成本课的学习。考虑到高中学生应当是有一定文学底蕴和文学眼光,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自己的积累,积极有效地驾驭所学内容。因此,注重课前预习的效果,提高他们自我习得的能力;强调反复诵读关键的语句,提高他们感悟文学的秉性;设计课堂讨论的契机,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交给知识多向迁移的办法,提高他们应变的策略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主人公面对艰难毫不屈服的精神,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
(二)抓住“吃面”的场面,理清故事情节,并体味这样安排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从人物入手,采用角色沉浸法通过细节品味人性美、和睦美。
四.教学难点:体会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
通过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1)情节:一碗阳春面——两碗阳春面——三碗阳春面。小说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服的故事。作者以母子三人大年夜在北海亭面馆吃阳春面的四个场面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故事延续了14年,但主要人物相同,时间地点相同,“吃面”的具体事件也相同,但四次吃面同中有异:第一次吃面是布悬念(开端),第二次吃面是蓄势(发展),这两次写得简略,简单重复地写母子三人吃面头碰头,说话怯生生,给读者一次又一次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意在蓄势;第三次吃面母子话语连篇,来自前两次的沉默积蓄(发展),这次的情节扩展了,揭开了上文布下的悬念,将读者的“好奇”转化为“关切”,但又使读者产生新的悬念;第四次写母子三人重返北海亭面馆吃面,作者扩展了环境描写,情节达到高潮,也是小说的结局,母子三人终于战胜了厄运。
(2)人物:课文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着力塑造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母子三人,贯穿小说始终的,是善良、诚挚、热情鼓励母子三人的老板夫妇及老板夫妇同街商店的成员、女学生、情侣,他们都起着推动情节发展及烘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3)主题:作者以“一碗阳春面”为线索,描写了母子三人十几年顽强不屈的奋争终于战胜厄运的经历,表现了亲子之情、孝敬之情、兄弟间的友爱之情,歌颂了在逆境中顽强、团结、奋争的精神,揭示出团结奋斗者必能成功的生活哲理。
(二) 难点、重点分析
(1)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分析:《一碗阳春面》有写实和写虚的双重含义。写实,指它是全文的线索,将人物、情节、环境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写虚指它的象征意义:“阳春”有蓬勃向上的意思,在大年夜吃阳春面,寄托了吃面的一家人对生活对未来的憧憬。故事情节中包含有团结、不屈、向上、奋争等多种美好的含义。
(2)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和主题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