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李清照词二首》视频课堂实录1
- 资源简介:
包括视频实录及说课共用时43分57秒,另有配套教案及课件。
【选点说明】
一、文本解读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
《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为节令抒怀之作。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出仕做官。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醉花阴》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佳节思人之情。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宋王朝被迫南迁。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李清照的家庭也因此毁于一旦,不仅家中财物全部被焚,连随身携带的古铜器、书籍在南逃途中也遗失或被盗,在她46岁的时候,丈夫又不幸病亡,从此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这首词抒发了她和当时多数人所共同感到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以及她个人所独自感到的既死丈夫、又无儿女、晚年块然独处、辛苦艰难的悲痛。词情凄清,跟早年写愁的作品如《醉花阴》等相比,风格迥然不同。作者着力地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多方面叙写她处境的穷困凄惨,并反复诉说她内心极度的孤寂感,句句泪,字字血,全词充满了亡国之痛、败家之哀、丧夫之悲、孤独之苦,使人不忍卒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在“选修”中接触过《一剪梅》《夏日绝句》等经典诗词,对李清照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多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对李清照的生平遭际有初步的把握,这就为解读《醉花阴》和《声声慢》提供了很好的知人论世方面的基础。不过,高中学习着重在意象的赏析和作者情思的把握,鉴赏能力要求更高。
2、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在前面已学习柳永、苏轼、辛弃疾词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学生已对意象、情景关系、描写手法、结构等方面的鉴赏知识有了理性的认识,这也是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鉴赏重点的保证。
3、但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普遍不是很强,教师需要在预习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在课堂上尽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