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00字。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奋斗中学:李武军
提起中国古典戏曲里的女性叛逆形象,人们总会想起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位美丽纯情的少女。她们都有高深的艺术素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然而她们之所以为后世人所颂赞,是因为她们在爱情上都悖于封建礼教,是执着追求爱情的先驱者。我们读作品时不会产生这两位女性有雷同之处,这是由她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决定,也由此构造了她们各自典型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她们才显地更让人喜爱。
一、崔杜所处的社会背景
《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来看,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宗教在元代十分盛行,其原因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政策,二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传播和发展。蒙古铁蹄踏破了由程朱理学所建构的宋人社会,从而导致了元代信仰的多元化。“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1]程朱理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程朱理学的松弛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的松动。蒙古铁骑以其骠悍征服了亚欧大陆,当然它的主要势力仍在北方。在南方儒家的文化则显地相对突出,尽管元代统治者提倡理学,可对其他宗教也是持保护和宽容的态度。入元的南方理学家胜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嫡传,出现了元代理学三大家——许蘅、刘因、吴澄。元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分四等人。而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是更一步的推崇。所以《西厢记》中老夫人对莺莺的管教是严厉的,这使莺莺的真实天性一直被压抑。
《牡丹亭》所处的是明代。明王朝自朱元璋建国起就推崇程朱理学,这样宋代所形成的程朱理学体系,在明代发展到了极至。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如”,“其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2],他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有利于提高人的自觉意识。他认为要认识的“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验。他也讲“格物致知”,但所谓的“格物”,实际上成了“格意”,“格心”。他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其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者,为善之所谓也。”王守仁的学说兴起之后,风摩于世,“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诸多弟子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影响最大,其理论学说更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 的观点,认为“百姓日用之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3]。他把人们的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